#獲利的金鑰🔑
#要持續獲利不能僅僅是為了賺錢💵
直到現在,許多台灣業者都還停留在獲利導向的思維。
雖然做生意本來就是為了賺錢,但在創建品牌時,如果僅僅是思考如何賺錢,不考慮品牌深度,那麼最終發展有侷限,甚至是根本走不出來。
我身為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的成員,想透過理事長的書「獲利的金鑰:品牌再造與創新」跟你談談品牌再造的重要性,以及台灣品牌的現象與困境。
首先我們知道,現在疫情期間,許多店家關門。事實上自從陸客大幅減少後,許多商圈為了生存都祭出了不同的振興方案,但成功者寥寥可數。綜觀原因,是欠缺文化內涵所致。
舉例來說台灣的商圈超過200個以上,但不到四分之一是具有較大規模的商圈,而且許多小商圈的重複性太高,或是過度跟夜市、傳統市集綁在一起,整個商圈能使用的區域與空間有限。
很多人會將拼經濟掛在嘴邊,對於文化則嗤之以鼻,但事實上文化才是真正賺錢的項目。
舉例來說近期任天堂出品的遊戲《集合啦!動物森友會》創造出驚人的銷售量,光上市3天就全世界就賣出188萬套,該款遊戲的中文版售價是新台幣1890元,我們這邊統一由新台幣計算的話,任天堂短短三天就創造出新台幣35億的營收,不得不說是非常驚人的數字。
任天堂的遊戲可以成果,絕對不是偶然,而是經過長期的遊戲文化設計,才能創造出眾人喜愛的遊戲。早年台灣廠商設計遊戲,有借鑑國外優秀的遊戲,但大多設計出的成果,都不如被借鑑的遊戲。明明使用的要素,都有那些成功遊戲的要點,為何會發生這種事情呢?
這邊我打個比方,開發遊戲就像是做料理,一道好吃的料理,可能會用各種調味料,但每種調味料都有各自適合的料理形式,決定這些形式的就是文化內涵。
台灣遊戲開發商,就像不懂做菜的廚師,一昧的將芥末醬、番茄醬、沙拉醬、美乃滋倒到同一道料理中,雖然這些醬料在各自獨立時可以襯托出食物的美味,但一旦全部混在一起,就會變成所謂的「黑暗料理」,讓人難以食之下嚥。
不過台灣長年教育僅重視升學率,教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,因此現代人大多缺乏足夠的文化內涵擔任品牌工作,使得台灣的品牌很難有完善的規劃,這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。
其實台灣文化承襲自華文化,再加上台灣獨有的特色,是可以在國際上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,但台灣大多數的企業品牌,並沒有打入國際。
事實上台灣直到現在,依然是加工出口國,一直沒有趕上歐美,成為文化輸出國,真的是很可惜的事。
這一次武漢肺炎疫情,把品牌再造的現實拉到了眼前,原本是營業到一定規模,才需要配合營運模式調整。比如說原本是品牌代工,後來技術成熟,轉變為自創品牌。
但現在受到疫情影響,許多僅靠傳統做事方法的企業,勢必難以抵擋疫情造成的影響。近幾週看新聞,可以看到許多老字號店家紛紛結束營業,就知道這波影響有多大。
品牌再造已進入刻不容緩的時候,尤其是許多尚無品牌的中小企業,更是要加緊腳步,塑造自己的品牌。所謂的品牌,並不是有個商號與Logo就叫品牌,而是你希望在消費者心中,留下什麼樣的印象?消費者在什麼樣的情境與需求,會想到你的品牌進而去使用你的服務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